学生家长张迄灵:我只是搭起了一座桥梁

张迄灵,上海纽约大学2018届家长。她在儿子就读大学的四年间,自发组织创办了“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家长联盟”,号召212名家长为学校捐赠命名“启航研习室”,并带头搭建起家长和学校积极沟通、相互支持的桥梁。
 
因其在积极推广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在5月23日2018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张迄灵将被授予首枚“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杰出服务奖”。对此,她深感荣幸,并表示,自己只是搭建了一座桥梁,而“桥梁是用来被跨越的,希望家长们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
Q: 为什么想起创办“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家长联盟”?

A: 在学校创办伊始,很多家长想了解学校,却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我意识到家长们有这样的需求,就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将从各处搜集来的碎片化信息,系统地整合起来,并搭建一个平台,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动态。

我和其他几位家长将大家从最初的QQ群移到微信群里。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2014年8月,我们正式创办“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家长联盟”。联盟委员由来自每一个年级、不同地区的家长志愿者组成。

我们运营家长联盟微信公众号,支持并协助学校举办各类活动,活跃在校领导与家长见面会、招生宣讲、新生入学周及毕业典礼等学校重大活动现场,并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宣传报道学生的情况。

平时在微信群里,家长会主动分享孩子获奖、被研究生项目录取或是获得工作录用机会的消息,也因此,大家有了更多机会进行深入交流。

 

Q: 在实际运营中遇到过什么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A: 我们搭建这个平台主要基于三个目的:让家长们分享各自的生活;分享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与感悟;促进学校和家长的良性互动。在运营过程中,主要的挑战是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

比如说,有些家长因为和孩子信息交流不畅,往往会有些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变成了“知心热线”,为他们答疑解惑。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会占用自己的时间,但我不这么看。我觉得通过和其他家长的交流,让我了解了更多不一样的想法,听到了更加多元的声音,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收获。

家长们都是从下班后的家务、休息间隙里挤出时间,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如果觉得是负担,根本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研习室助学生“启航”
Q:怎么想到为学校捐赠一间研习室?

A:  我先生是上海某高校校友会负责人之一,当时他们在为学校的一个空间捐赠命名,这启发了我。我想,我们也应该给上海纽约大学留下点东西。2017年初,在和校方负责人沟通后,我们决定发起春季捐款活动,既作为“四届家长基金”长期项目中的一部分,也作为给2017届首届毕业生的一份礼物。于是,我们号召了212名家长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支持学校,最终筹集的捐款被用于命名学校图书馆的一个学习空间,这就是“启航研习室”的由来。

 
 
 
 

Q:您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A: 我不觉得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在我看来,“启航研习室”不仅仅是一间教室,背后的成功其实源于家长对学生和学校未来强有力的信心。

作为一群“不走寻常路”的家长,我们在学校尚未建好的情况下把孩子送来读书,也算得上是“勇于吃螃蟹”的家长。孩子在参加完校园日活动后,非常坚定地告诉我:一定要上上纽大。他想在这里见证与参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孩子和我们一样,心底里都渴望和追求与众不同。

 

荣誉家长“炼成记”
Q: 您觉得孩子入读上纽大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A:我感觉他变得更成熟了,更从容淡定,勇于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也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了。

再说一些让我觉得特别暖心的细节吧:孩子从纽约海外交流学习回来以后,坐出租车时懂得为我开门让我先上;另一个就是在聚会中,他会主动端茶倒酒,为大家服务,以前他不太注意这些细节。我觉得这些都是在上纽大的学习成长经历帮他培养出的好习惯。

 

Q:  您对上纽大未来的家长们有什么建议吗?

A:一是向孩子靠拢。尊重他的想法,耐心倾听他的意见。上大学以后,孩子开始了独立自主的过程,家长在放手的同时,要找到与孩子相处时最舒服的界限。

二是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本身也应该找到努力的方向,不断学习新技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永远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

欢迎关注“上纽全球家长联盟”微信公众号,或订阅《上海纽约大学家长汇》。

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