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新

NYU Shanghai的头像
能请您说说您的经历,以及您来上海纽约大学的初衷吗?

好的。其实我生在上海,所以上海是我的故乡。我母亲是上海人,我曾求学于复旦大学,之后去了美国学习营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我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取得了终身职位,又离开纽约来到了西北大学Kellogg管理学院。现在我回到了中国,因为我实在喜欢这里,而且它是我的故乡。那是2012年,我从Kellogg休假,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一年后访问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得知了纽约大学将设立上海纽约大学的消息,我想这会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斯特恩的伙伴联系了我,对我而言这也是两种意义上的“回家”——回到纽约大学,回到上海。
 
您走之后上海一定变化很大。

我在浦西长大,但现在我住在浦东。我认为上海的历史还是保留得很好的,如果你去浦西,还能看到很多有历史气息的地方。
 
您的本科专业是物理系的。为什么后来又转专业了呢?
 
对我来说,这样转专业并不难。大学本科我学的是物理,研究生时候我学了计算机科学;去美国前我并没有完成研究生的课程。研究生阶段我一直致力于计算机科学。要转专业没那么难,因为商学的很多领域例如金融、营销、运营,都是数据驱动的,需要很多定量研究的技术。那时候我学了物理,就想做一些实用性的工作;我学了计算机,但还想做一些和中国的发展有关的事情。我知道如果我学商学会有更多机会,所以我在90年代中期去了美国,申请了商学院。商学院的博士项目出人意料地并不难进入,因为他们很看重我定量研究的背景。我在物理和计算机领域的学习背景真的给了我很大帮助。现在我依然觉得当初在物理和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对我的研究帮助很大。

您对什么领域比较感兴趣?

我在做计量经济学,换句话说,就是和数据驱动的营销应用打交道。它包括用数据理解消费者的行为,用数据理解营销决策,根据数据做出最优决策。它跟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和社交网络这些方面也有所关联。

你在研究中有发现什么中美营销策略的不同吗?

实际上不多。如果你关注营销,尤其是实战营销中最前沿的方面,你会发现中美间的差距非常小,甚至不存在。中国的著名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子商务、网络和互联网业务,而且非常成熟。在我看来,最新的科技总是容易赶上,因为你不需要重新构建一个新框架,而只需要把新技术加入现有的框架中就可以了。
 
那有什么方面中国是比较落后的吗?

我认为中国在和“软实力”有关的方面稍显逊色,主要是如何建立品牌形象以及如何提升产品的顾客体验这些。
 
您会建议你的学生日后从事研究“软实力”这个方面吗?

是的,这在研究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人群中发展到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时,消费者会更关注产品的实用价值而非品牌,价格和功能成为主要考量。但最后,随着这群消费者的经验越加丰富,他们会更加追求产品的情感价值。所以收入增加、经济发展的时候品牌宣传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在,我们正处在品牌宣传和其他营销软性方面在中国日趋重要的一个阶段。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因为这些工作需要很强的创新思维,需要非常开明、有创造力和全球视野的人才。这样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而通识教育对此帮助很大。
 
您认为我们的学生怎么样?这一代有什么特点?上海纽约的学生和中国及其他您教过的学生相比又怎么样?

其实在我回到中国,并在上海纽约大学工作之前,只教过MBA和博士生。因为我没有参考资料可以用来比较同一代的中美大学生,我就比较一下现在的学生和我这一代吧。比起我上学的时候,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们更有创意,也更加主动。他们特别善于发现一些特别的机会,例如创业大赛、商业企划大赛,也很积极地去寻找一些校外的机会,发掘一些有趣的想法。这都是很积极的一面。

总的来说,营销教给你了什么重要的知识?

我从营销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要永远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你不能根据一点成见就对他人形成某种观念。在营销中,我们始终要考虑消费者,要倾听他们——他们会怎么看你销售的或者生产的产品,但这条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一样适用。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就形成某种观点。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很大,所以你应该努力地从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好恶。这是营销的关键:从顾客的角度思考。
 
除此之外,您还向上纽的学生们教授了什么基本的营销准则?
 
我现在教的课是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之前也给MBA 的学生上过类似的课。主要区别就是MBA 的学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供借鉴,所以我给他们上的课基本都是针对案例研究,每小节都会包括一个案例讨论。但在这里,作为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学生们缺乏工作经验,这让案例研究时的讨论和举例都更加困难。我认为在这里授课特别有挑战性,还在于我们有相同数量的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这跟在中国和美国都不同。我在中国和美国的国际商学院都教过课。在美国,国际学生是少数,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融入美国文化,比如看情景喜剧和新闻。当你在美国上课的时候就用大家都知道的美国案列。反过来在中国也一样,如果你教的大多数是中国学生就做中国的案例研究,比如王老吉。然而在这里,我面对的是一项新的挑战。班上一半的同学对美国文化毫不熟悉,但我们的课本是在美国编写的,讲的是美国的公司,根据美国的案例研究举例。很多中国学生不知道这些案例的背景,因为他们没有工作经验,也没在美国工作过。如果你举中国的例子呢,另一半学生又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就是挑战所在了,也是我之所以把案例研究聚焦在非常著名的品牌比如苹果、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的原因。我想这应该是营销学独有的挑战,其他商学教授上课应该会容易一些,因为营销学实在太依赖于背景知识了。它和品牌推广、消费者行为、消费习惯等等有关,而这些都与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您享受教营销学吗?

我很享受,因为营销学本身比较有趣,而且上课让我一直紧跟时代潮流。如果你教营销学,你必须紧随这个领域中的最新发展。在中国和美国的商学院里,你必须一直阅读,同人交流,同企业交流。这很有趣,也是一种交际。
 
如果您的学生想从事营销工作,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现今的营销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如果他们想致力于这个领域,必须牢记三件事情:第一,营销学正变得越来越量化,越来越由数据驱动,现在是这样,将来会更加如此。他们需要学习商业统计和大数据,这些会很有用;第二,即使有数据驱动这一特点,营销学始终还是一门艺术,所以需要了解人文学科,包括人类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如果你真的想要理解顾客和品牌,这种训练是必要的。最后,如果你真的想要擅长营销,就必须懂得谦虚,因为最终顾客的想法才是第一位的,这点很重要。在营销中,顾客永远没有对错,当他们作出决定时,你就要听从他们。

更多故事